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坚持政治引领,丰富退休党员业余生活,根据院党委安排,9月20-22日院工会组织全体退休党员前往井冈山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忆党史 铭党恩 强党性 正党风”主题教育活动。
全体退休党员参观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是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而建立的,它是我国第一个地方性革命史类博物馆,也是首批83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之一,博物馆共分为四个展区,第一部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轰轰烈烈的在革命运动,点燃了中国革命的希望,但是由于在资产阶级的叛变和陈独秀机会主义的错误,初显光明的中国重新坠入黑暗,中国共产党人高举武装反抗的旗帜,开始独立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毛泽东适时提出“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中国革命开始走向胜利的起点。第二部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1927年9月至1928年2月,在秋收起义部队遭受严重挫折的紧要关头,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在全党率先开始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的战略性转移,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第三部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井冈山会师,壮大了革命武装力量,粉碎了敌人第一、二次“会剿”。开展土地革命运动,建设人民军队,建设共产党组织,建设红色政权,粉碎敌人经济封锁,进行“工农武装割据”,井冈山军民的伟大实践为开辟中国革命胜利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第四部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新局面。平江起义后,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主力与红四军会师井冈山,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红五军和井冈山人民坚持边界斗争。毛泽东、朱德创建了赣南、闽西根据地,开创了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新局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胜利前路论开始在更大范围实践。
毛委员的住处在大井很不起眼,与伙房相邻,房子小得有些难堪,木板床上那一铺稻草,还仿佛散发着庄稼的味道。房前那块方方正正的“读书石”,留着敌人利刀砍过的痕迹,留着疼痛的记忆,凛然不惧。当年毛委员时常坐在那石上,批阅文件,看书读报。屋后有两株大树,一株红豆杉,一株柞树,它们曾被敌人放火烧枯过,几十年后奇迹般发了新芽,开出了银色的小花,开在我们仰望的高度。还有老墙上斑驳的弹洞,以及八角帽、绑腿和草鞋,还有关于红米饭南瓜汤的歌谣,以及天井里时而滴落的雨点,革命的往事,在走近井冈的心绪里,变得愈来愈亲切。
北岩峰,山体犹如一座罗汉大佛像,坐北朝南,端坐井冈山烈士陵园神坛。陵园按"佛"型山体因山就势兴建,占地面积400亩。踏入陵园大门,是块横式牌坊园标"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九个烫金大字为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宋任穷同志所题写。进门后,经过花坛园庭,顺山而上的宽阔平台台阶分为两组。第一组49级,象征1949年新中国成立。第二组60级,寓意陵园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六十周年的1987年建成。陵园的绿化配制主要是采用柏树、桂花、杜鹃、翠竹为主配以山体自生的松、杉、山樱花等。主大门前栽种的大树是日本冷杉,为国家一级保护树种。台阶两侧林廊和雕塑园配制的是香柏、黄杨。全园四季绿树常青,素花点缀,显得庄重而肃穆。全体退休党员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烈士敬献了花篮。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黄洋界位于井冈山主峰北面,扼山险要道,为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1928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主力在湘南行动受挫后转移到桂东。8月下旬,国民党湘军和赣军共五个团,趁红四军主力在湘南未归之际,对井冈山根据地发起第二次“会剿”。8月30日晨,敌军向井冈山黄洋界哨口发起进攻。留守井冈山的红四军第三十一团一部和第三十二团,在赤卫队和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凭险据守,连续打退敌人的多次猛烈攻击。当天下午,正当敌军重新组织进攻时,红军以仅有的一门刚修复的迫击炮开始轰击。湘军误以为红四军主力回山,当夜撤退。黄洋界战斗的胜利,为红四军主力回师井冈山,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二次“会剿”创造了条件。
王佐又名王云辉,绰号南斗。出生于遂川县下庄村水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裁缝出身。1927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后,受到袁、王二人的欢迎和支持。1928年初,袁、王两支农民武装一起编入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2团。朱毛会师后,原中国工农革命军第2团改为中国红军第四军32团。袁文才和王佐先后在1926年秋和1928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同时当选为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委员。1930年2月24日,由于当时党内的“左”倾错误,王佐与袁文才死在了自己战友的枪口之下。王佐遇难时年仅32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佐与袁文才都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王佐烈士墓现位于大井村北的小山岗上。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时亲切接见了袁文才妻子谢梅香和王佐妻子兰喜莲,并同她们一起摄影留念。2009年1月,胡总书记在视察井冈山时亲切接见了王佐的孙子王生茂。王佐故居位于井冈山下庄村,距茨坪约7公里,具有当地的显著特色。王佐故居曾被白匪烧毁,现在看到的是后来重建的。故居里陈列着王佐的有关资料和党中央领导人接见王佐后人的图片,参观游览完其故居,瞻仰了王佐的塑像和革命生平后,无不令人肃然起敬!
全体退休老党员纷纷表示,这次井冈山之行,每一个人的思想、心灵一次又一次得到刺激、震撼,不仅感觉到老一辈革命先烈的伟大,更觉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通过这次主题教育活动,大家充分认识到“井冈山精神”不是一句空话,井冈山精神概括地讲,就是坚定信念和、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敢于胜利,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党性和革命传统教育,对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在新时期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
(来源:省药检院工会/基建办 陈得雨)